智慧燈桿全球發展現狀
目前,全球正在刮起一股智慧城市建設的旋風,國外的智慧燈桿項目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建設上的思考。
1.新加坡
2014年,新加坡在超額完成“智慧城市2015”的基礎上,提出了“智慧國家2025”發展規劃,成為首個發布智慧國家藍圖的國家。在此背景下,新加坡陸路交通部(LTA)提出對公共照明進行“智能化+LED”升級改造,計劃將全國11萬套現有的高壓鈉燈改造成智能控制系統的LED智能路燈,并安裝近60萬個各類智慧城市傳感設備。新加坡科技部將把該系統作為共享通信網關,收集和傳送其他公共機構的低帶寬傳感器數據,以進一步提高公共部門的效率。新加坡陸路交通部也將與科技部合作展開概念驗證,收集和傳送環境監測數據。
2.美國
2014年7月,美國芝加哥市宣布開展AoT計劃,在城市燈桿塔上部署傳感器,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,檢測空氣質量、光照強度、噪聲水平等環境數據,形成智慧城市的感知網絡。每臺傳感器設備初次采購和安裝調試成本為215~425美元,運行后的年平均用電成本約為15美元。該項目得到了思科、英特爾、高通、斑馬技術、摩托羅拉及施耐德等公司的技術和資金支持。
洛杉磯市擁有大規模的智能互聯路燈網絡,全市有超過20萬套路燈,在城市道路、高速公路、隧道和人行道為市民提供服務,讓城市運行更加透明。除照明與網絡外,新引入的聲學傳感器和環境噪聲監測傳感器可偵測車輛碰撞事件,直接向市應急通信系統提供及時信息,幫助警察、消防和急救部門縮短響應時間,及早救助患者。
2015年開始,美國通信巨頭AT&T和通用電氣(GE)攜手,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市的路燈安裝攝像頭、麥克風和傳感器等。這些燈桿通過改造升級,可以搭載智能安防、微基站、信息發布、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系統,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“標桿”,除可以對道路交通、停車場等進行監控,方便運營人員優化交通信號配時外,還可以監測空氣質量和突發天氣,同時還能定位槍聲,以快的速度獲取位置,及時報警。
3.荷蘭、
荷蘭的第三大城市海牙市政府與能源公司Eneco合作,在席凡寧根(Scheveningen)海灘建設了上千套智慧燈桿設備,這些燈柱上有攝像頭、傳感器和數據傳輸網絡,能夠調節燈光的亮度,檢測空氣和噪聲,控制交通,并幫助游客尋找空余的停車位。
4.日本
2019年8月,日本東京都發布《TokyoData Highway基本戰略》,明確開放路燈、電線桿等城市公共資源,以支持5G基站建設。2020年5月,日本住友商事、NEC宣布與東京都政府合作,推出兩種5G路燈型智慧燈桿。該智慧燈桿將5G AAU、LED路燈、公共WiFi、攝像頭、揚聲器、廣告牌、USB充電等多功能融為一體,支持多家運營商共享。
目前,這種類型的5G智慧燈桿已經開始安裝。
5.韓國
2020年9月14日,首爾市政府計劃推出“智能桿”(Smart Pole)路燈。該路燈通過應用包括S-DoT(智能首爾數據)在內的各種信息和通信技術,提供交通信號指示、照明、閉路電視和安全燈等功能,并且可以收集10種不同類型的信息數據,包括粉塵、噪聲、光、溫度、濕度和紫外線等。該計劃將開發10種基本智能桿模型,每個模型具有不同的功能,具體根據安裝位置的需求。目前,首爾大約有240000根桿式路邊設施,計劃每年更換3500~3700根。